当举国上下沉浸在国庆、中秋佳节的喜庆氛围中时,桂林市中医医院医务人员却始终坚守在医疗救治的最前线,他们与时间赛跑,为生命护航。
作为医院急危重患者救治的“守护站”,桂林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(ICU)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,这里的医护人员以坚守为盾、以专业为刃,日夜守护在生命防线的最前沿,为急危重症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。在“双节”假期期间,ICU的城中和城北院区两个病区内,危重症患者快速反应小组(RRT)电话仍旧此起彼伏,医院“一院三区”多学科团队协同作战,接连从“鬼门关”抢回多名危重患者,用行动诠释着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医者担当。
生死竞速!跨区协作破除“梗阻?;?/strong>
10月4日,城北院区急诊科接到紧急来电,拉开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治序幕。一名59岁女性患者因泌尿系感染反复寒战,经急诊科全力液体复苏后血压暂缓,转入城北院区ICU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与器官?;じ稍?,但病情仍在持续恶化——乳酸水平不断攀升,血小板计数骤降至 22×10?/L,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的风险已近在眼前。经进一步检查,导致这一系列危重并发症的“元凶”是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引发的右肾积水,必须尽快解除梗阻,否则将危及生命。
危急时刻,城北院区重症医学科值班二线吴忠辉副主任医师当机立断,第一时间联系城中院区泌尿外科主任刘治昆。接到会诊请求后,刘治昆主任即刻赶赴城北院区,结合患者病情综合评估后指出:患者需紧急手术解除泌尿系梗阻,但术前必须在重症医学科完成预处理与生命体征稳定工作。
“一院三区”一体化管理的优势迅速显现。重症医学科主任董庆华统筹协调,打通跨院区转运的 “绿色通道”:从转运设备调试、医护护送团队配备,到城中重症医学科术前准备......各环节无缝衔接、高效联动?;颊弑话踩酥脸侵性呵?,刘治昆主任团队精准施术,成功解除梗阻。术后,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绍宾制定针对性抗感染、血液净化及DIC治疗方案。在多学科团队的精心救治下,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,最终转危为安。
温度与技术并重!跨区转运圆“陪伴心愿”
10月5日,城南院区(崇信院区)老年病科发出紧急会诊请求。一名71岁男性患者确诊为重症肺炎、呼吸衰竭、肾功能不全,同时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与呼吸性碱中毒、心功能不全、凝血功能障碍,还伴有心包积液与胸腔积液,多重病症叠加,患者病情极不稳定,亟须转入重症医学科接受高级生命支持。
可此时,城中院区重症医学科已无空余床位,并且家属担忧病情,希望能多陪伴在老人身边。了解情况后,李绍宾副主任赶赴崇信院区会诊。综合评估转运风险与治疗需求后,他提出将患者转入城北院区亚重症病房——既能满足高级生命支持需求,又能为家属陪伴创造条件。
跨院区转运对危重患者而言,每一分钟都充满挑战。董庆华主任迅速牵头,联合崇信院区急诊科制定周密转运计划:从呼吸支持设备参数校准、循环监测方案优化,到转运途中的应急处置预案,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;城北院区亚重症病房也提前做好准备,随时待命接收患者。
当天16时30分,在崇信急诊科莫薇主任团队的全程护送下,患者安全抵达城北院区。吴忠辉副主任医师第一时间为患者制定精细化血液净化方案,并在符合医疗规范的前提下允许家属陪伴,通过耐心沟通缓解患者焦虑、消除家属顾虑,让患者与家属都能以更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。这份 “技术与温度并存”的救治,为患者的病情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协同致远“一院三区”彰显救治硬实力
危重患者的救治,从来不是单一科室的“独角戏”。这类患者病情复杂,常涉及多系统功能障碍,需要多学科团队打破专业壁垒,实时研判、动态调整方案,且救治“时间窗口”转瞬即逝,更要求医护人员快速精准决策,此外,设备调配、床位协调、跨区转运等资源整合,也考验着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。
此次国庆、中秋假期期间,多名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,正是医院“一院三区”新格局优势的生动体现:多学科团队以精湛技术应对复杂病情,“一院三区”一体化管理则让跨院区协作从“特例”变成“常态”,让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“生命通道”始终畅通。
一次次与死神的较量,不仅彰显了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成熟完善,更印证了“以患者生命安全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已深植于每一位医护人员心中。未来,桂林市中医医院将持续深化“一院三区”协同机制,推动多学科、多模态救治能力再升级,用更坚实的医疗保障,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。
通讯员:吴忠辉